“互聯網+”為教育賦能!這場培訓會跑出重慶職教“雙優”建設“加速度”
作者:不詳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23-05-09點擊數:課程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要素,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件。課程內容決定育人的方向,課程質量決定育人的質量。
在數字化變革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課程樣態以及教學資源形態向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職業院校又將如何順應國家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趨勢,促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線課程建設和資源庫建設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助推重慶市職業院?!半p高雙優”建設?
5月6日,重慶市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暨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培訓會在重慶女子職業高級中學舉行,助推重慶職業教育“雙優”建設跑出“加速度”。
據悉,此次會議由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產教融合與課程建設部主任劉光文主持。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駐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況力,重慶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校長龔國橋,超星集團西南區總經理陳朝侃,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執行負責人吳榮,福建農林大學副教授、國家精品在線課程主持人評委劉學莘,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主持人劉蘅參加會議。
群英薈萃!
打造教育智能升級“強引擎”
如何以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之路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的發展是當前每個職業學校辦學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一場培訓會給出了答案——搭乘“數字化”快車,打造國家在線精品課程,建設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
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主持人、福建農林大學劉學莘副教授以《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遴選政策解讀》為題,從遴選通知解讀、評審標準解讀、申報書撰寫要求以及證明材料的要求四個方面,在課程標準完善、課程團隊構建、課程思政設計和課程申報注意事項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超星集團重慶分公司職教事業部總經理楊璐以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經驗與申報服務入手,從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關鍵、在線精品課程的建設案例以及超星精品課程申報服務等方面展開,詳細闡述了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申報的方式方法。

“再酷炫新穎的技術最終的落腳點是‘人’,了解學生的需求,為學生定制有特色、個性化方案,才能創造出精品課程?!敝貞c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劉蘅表示,在線課程不止是微課視頻的集合。他結合自己多年精品課程建設的體會,分享了自己在定位目標、結構內容、教學運行、應用效果等方面的經驗。

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等內涵建設的重要平臺,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載體。如何讓專業資源庫更具生命力?來自全國的教育界專家學者云集論道,匯聚智慧,啟迪思維,展望教師教育數字轉型發展新愿景,探索教學變革新路徑。
職業教育專業資源庫是什么?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執行負責人吳榮在講座伊始拋出了這個問題。他從資源庫的的發展歷程、建設要點、建設路徑為在座的教師解答。隨后,他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認識,并對當前職業學校建設過程提出了思考。

超星職業教育研究院資源庫產品總監楊彥琦以《專業教學資源庫運行平臺服務支持與案例》為題,向在座學員介紹了近三年超星平臺參與的省級資源庫概況。隨后,楊彥琦從平臺建設、資源建設、教學運行服務三大方面表明了超星公司助力職業院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決心與實力。

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更多的新技術、新業態、新場景。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教授牟向宇從省級教學資源庫遴選,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源庫項目驗收評議重點、指標以及建設思路向學員介紹專業資源庫。她強調,資源庫建設要遵循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和顆?;Y源的原則。
相融“智”遠!
跑出“雙優”建設“加速度”
教育信息化作為重要的引擎和驅動力,已經成為影響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關鍵環節和核心要素。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學習資源發達的未來社會,教師能否有效地獲取、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教育信息,成為未來教師必不可少的素養之一。
“今天職教學會舉辦的重慶市職業教育在線精品課程及專業教學資源部建設的培訓會,既是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精準落實,也是對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對女職中開展數字建設的指導與提升?!敝貞c市女子職業高級中學校長龔國橋表示,在未來女職中會加快教育數字化建設,推動學校信息化2.0的改革和發展。

“本次培訓會是適應國家教育信息轉型的發展的需要。是推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線課程、數字資源與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敝貞c市職業教育學會駐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況力希望通過本次培訓會,以課程建設引領職業院校內涵發展,服務助推重慶市職業院?!半p高雙優”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教育數字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廣大教育工作者更要以“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持續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教育資源要素共享,為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未來,重慶職教將秉持創新發展原則,以開拓進取的精神,持續深化數字與教育融合,打造智慧教師隊伍、建設智慧校園環境、拓展智慧教學應用,使教育數字化格局更加完善,學校治理效能提升更加顯著,進一步落實智慧教學更有成效,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